导语
Introduction
安全,才是豪华的基础。
好啊,奥迪居然真的这么干了!
今年六月中旬的时候,在奥迪 Q6L e-tron 试驾活动前的 Workshop 上,当负责技术讲解的工程师翻到了展示车身安全结构以及电池防护的 PPT 页面时,我因为震惊而一扫熬夜赶稿后清早起床参加活动所残留的些许困倦。
大约三四年前,笔者曾和一群行业内的朋友议论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问题,并且就如何确保动力电池万无一失,推论出过一个大致的方案——而这也就是刚刚 PPT 上看到的,奥迪实际用在 Q6L e-tron 的措施。
首先,车身扭转刚度要尽可能提高,特别是车底电池位置要特别加强,如果可能全部用高强度热成型钢来制造,以便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时车身的变形,从而避免电池包因挤压而发热失控问题。
其次,要专门设计特殊的加强式底护板,最好参考现代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的构型,采用多层高强度耐冲击材料夹纤维材料的模式加强电池底部,避免车底遭到冲击时,因为电池包被破坏电芯破裂电解液泄漏,而引发热失控进而出现爆燃问题。
那么,奥迪在 Q6L e-tron 上是怎么操作的呢?
对于第一个问题,Q6L e-tron 的措施是大幅度加强车身结构。其白车身底板部分为整体构造,采用了与 A/B 柱类似的 2150PMs 热成形钢。如此加强的结果,不但使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惊人的 46150N · m/Deg,更是在最恶劣的极端情况下,给车内人员逃生争取了时间。
同样奥迪在 Q6L e-tron 电池的底部防护上,也采取了类似举措——直接上了九层结构的加厚玻璃纤维下护板。
简而言之就是,一汽奥迪在最新的 Q6L e-tron 上,采用了上衬高强度钢板、下垫九层加厚复合材料护板,两侧和前后还有蜂窝结构抗冲击的构造。把动力电池装进一个四面八方严防死守的"装甲盒"内,以求安全最大化。
那么,这样的设计,能保万无一失么?就在七月中旬,一汽奥迪联合国内权威机构,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测试。
TOP Safety 整车安全挑战
最近几个月,不少车企密集搞了碰撞测试,这似乎预示着安全正成为新一轮"卷"的方向。
然而相比其中多数以营销为导向的测试,上月中旬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、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,在中汽中心 · 天津碰撞试验室,针对 Q6L e-tron 搞了这场"全链路碰撞安全测试",却扎实地展示出了何为极致的车辆碰撞安全性能。
整个测试分为 TOP Safety 整车安全挑战,以及 TOP Electric 电池安全挑战两个部分。
TOP Safety 整车安全挑战环节,设置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事故场景——
一台 Q6L e-tron 测试车模拟在某个 T 字路口,突遇前方横穿马路的儿童假人。同时,侧方有一台以 50km/h 时速跟车的 3 吨卡车,模拟城市常见物流货车的重量和时速,向着测试车左侧横向冲来。此外在撞击向对侧,设置一座刚性柱体,以模拟城市道路常见的坚固路灯杆。
当天的测试证明,在检测到前方人员横穿时,Q6L e-tron 配备的 AEB 系统及时生效将车辆安全刹停。同时,当重达 3 吨的失控火车以 50km/h 的速度,从侧面垂直方向撞向 Q6L e-tron 左侧车身第二排区域时,虽然巨大的冲击力使得车辆发生旋转,右侧第二排位置与设置在另一侧的刚性柱体发生剧烈碰撞,但事后检查车辆结构时,确认乘员舱完好,A、B、C 柱均未发生结构性失效。两次挤压下,乘员舱依然保持足够的生存空间。
此外,全车安全带卷收器正常预紧点爆,侧气囊、侧气帘及中央气囊全部正常展开。这些安全措施的正常启动,保障了车内假人的伤害值经事后检测,全部处于优秀水平。而车上高压系统在毫秒级内完成高压断电,动力电池组在遭遇"夹心式冲击"后几乎无变形、无位移,经受住几何形变与短路风险双重考验,未发生冒烟、起火、爆炸或电解液泄漏。
TOP Electric 电池安全挑战
毫无疑问,TOP Safety 整车安全挑战充分证明了奥迪 Q6L e-tron 的安全性。然而这还不够,整车碰撞测试完成以后,受损测试车的电池包被当场拆卸,然后原封不动地送去了后续的环节—— TOP Electric 电池安全挑战。
TOP Electric 电池安全挑战,由三项严苛测试叠加组成,某种意义上堪称对汽车动力电池的"酷刑"展览——
底部撞击测试。以台架固定电池包后,用 30mm 钢锥以 200J 能量,依次冲击电池包的前 / 中 / 后三处,模拟日常行驶中可能会出现的,因前车坠落物或者飞溅异物对车辆底部的冲击意外。
台车刮底测试。通过固定的 150mm 球形壁障,以 20km/h 速度下 30mm 侵入量进行的车底剐蹭测试,模拟较为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底部剐蹭意外。
五米高度跌落测试。将总重 600kg 的电池包,以底部朝下自由跌落,旨在模拟新能源汽车出现意外坠落的情况。
听着很极限的味道是么?实际上,这也是目前多数新能源汽车出现所谓"自燃"事故的根本原因。尤其是,拿着一块已经在之前经历过整车撞击试验的电池包,来参加这种测试。
然而就是这块理论上之前已经"狠狠挨了一下"的电池包,却完美通过了全部三项考核。
底部撞击测试后,电池包未发现异常,实测最大侵入仅 1.26mm,对于 9 层玻璃纤维护板而言连挠痒都不算。至于刮底测试,通过球形壁障后,外壳检视仅有宛若刮痧的轻微划痕。至于最终的跌落测试环节,检测电池包的基本构造完好无损,拆开后也未发现结构性的损伤。
就近期国内汽车行业的现状而言,各品牌的各种碰撞对比层出不穷,其中还有因为存在对其他品牌的拉踩嫌疑而引起矛盾。
相对的,一汽奥迪联合中汽中心搞的这次测试,很容易就淹没在其中。但就其展示的水准以及检验结果而言,相信任何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有基本认知的朋友,懂的都懂。
所谓大道至简,真正的公理往往是明摆着的,任何人一望可知。然而纵然解决手段"明牌"一般存在,但却是需要付出代价的。
高强度热成型钢价格昂贵,而大量运用在白车身结构中不但大幅增重(相对新能源汽车大量采用轻质高强度铝合金而言),同时还会进一步提升制造成本。而多层复合材料底护板不但成本高昂,还会进一步增加电池厚度,减少乘员舱高度空间。
图丨 Q6L e-tron 基于全新的 PPE 平台
笔者认为,经济学上的"不可能三角"(Impossible trinity)理论,其实拿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同样适用,而对应三要素则分别为"安全""性能"以及"成本"。而商业机构追求利润的本质,导致其在三选二的过程中,"成本"是几乎所有企业都无法放弃的一个选项。
所以结果也就明摆着了。要么是不够安全,要么是性能遭到了部分牺牲,抑或是三要素平衡下来实现了平庸化。
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,奥迪 Q6L e-tron 是一款打破常规的产品。
配备奥迪新一代 AI 智能座舱,搭载华为乾崑驾驶辅助系统,同时还配有 107kW/h 超大容量动力电池。此外,包括溜背造型的 Sportback 车型,其全景天窗 + 遮阳帘乃至于大量实体按键均一应俱全,你是无法找到其任何性能方面"缩水"痕迹的。至于价格方面,目前公布的官方指导价格与同级别 Q5L 并无显著差距,而后续实际上市时相信还有一定的优惠。
毫无疑问,Q6L e-tron 不但是一汽奥迪突破新能源赛道的拳头产品,其更是迄今为止首见的,豪华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突破"不可能三角"的经典作品。
"这款车是奥迪沉下心来,就所有已知问题搞针对性优化的产物。从设计、原型、测试车再到试生产,没有人为简化或者略过任何一个步骤,生产工艺更是坚持了我们一贯的高标准。你可以把它视作奥迪在新能源方面‘真功夫’的体现。我们绝不会拿用户‘练手’!"
上述是六月中旬试驾期间,陪同的某位一汽奥迪工程师对于自家 Q6L e-tron 介绍。语气之间,充满了对自家品牌强烈的自豪感。
没错,汽车绝不是快消品,安全更是一个贯彻于每台车生命周期内,必须始终如一的基本要素。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了 Q6L e-tron 上,也同样体现在最新奥迪 A5L "一拉两用"的集成式门把手设计上,以及奥迪全系产品多年来对车规级芯片的坚持上。
安全,必须是每台汽车的最基本要求,更是任何豪华汽车品牌必须格外坚持的核心。真正的豪华,从来不是功能的简单堆砌,而是将安全融入每个细节当中。这便是奥古斯特 · 霍希建立奥迪品牌时,就已经明确下来,并传承至今已有 116 年的坚定理念。
炒股10倍杠杆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