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高考成绩放榜后,郑州外国语学校的樊子涵以语文140分、总分673分的成绩引发全网关注。
作为文科生的她,这一语文高分迅速成为舆论焦点,却意外衍生出两种极端声音:一边有人淡化她的长期积累,将高分简单归因为 "运气"。
另一边则有人直接质疑文科的学科价值,认为这类成绩 "缺乏实用意义"。
一、这一百四十分,一个子儿都不是“送”的
很多人可能不清楚,如今的高考,分数不全是分数。
在河南今年的“3+1+2”新高考模式下,其中的“2”是赋分制学科,如果考到全省前2%,是有可能被赋予满分的。
这是一种平衡,也是一种算法的游戏。
展开剩余86%但语文,不在这个游戏规则里。
它倔强地保持着原始、粗粝的计分方式,卷子上是多少分,你的成绩单上就是多少分。
一笔一画,一个标点,都是硬碰硬挣来的,所以,樊子涵的140分,没有任何制度的“美颜滤镜”,是她本人学识的裸分,不掺半点水分。
在河南这个考生大省,能拿到这样的语文分数,与其说是学霸,不如说是“学神”。
二、那辆小推车,装的不是卷子,是笨功夫
神话的背后,没有魔法,只有近乎苦行僧的投入。
樊子涵的语文之路,不是靠灵光一闪,而是靠“笨功夫”铺就的,从初中到高中,她写下的笔记,密密麻麻,累计超过20万字。
20万字是什么概念?司马迁的煌煌巨著《史记》,篇幅也不过是它的两倍。
这些笔记不是课本的复印机,里面有对一个字音形义的反复咂摸,有对语法结构的拆解重组,有文学常识的日积月累,更有对一篇篇阅读文章庖丁解牛般的剖析。
笔记之外,是题海,一年多时间,她做过的卷子和练习册,堆起来能装满一整辆小推车。
这也不是盲目的机械劳动,她每做完一套题,都会把错题撕下来,贴进错题本,像个侦探一样分析自己到底错在哪里,是知识盲区,还是思维陷阱?然后举一反三,直到把这个坑彻底填平。
高二那年,为了让女儿能多争取半小时睡眠,樊子涵的父母毅然在学校旁租房陪读。
这看似寻常的举动,实则是最坚定的承诺,在这场关乎未来的高考战役里,全家早已并肩作战,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。
有人总将高分归结于天赋,却忽略了真正拉开差距的,往往是日复一日的坚持。
那些记满20万字的笔记、堆满推车的习题,才是丈量成功的标尺。
天赋或许为成长划定边界,而这份用 “笨功夫” 铸就的扎实根基,才是支撑她站在巅峰的关键力量。
最终她拿到了673分的总成绩,在全省文科排名大约50位的成绩,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份满意的答案,在查到分数之后,也是直言对得起自己的努力。
三、听,空气里全是轻飘飘的风凉话
然而,就在一片惊叹声中,一些奇怪的论调冒了出来。
有人把她20万字的笔记和一车试卷,轻飘飘地概括为“不过是多写了几支笔,多做了些题”,言下之意,这不过是靠堆砌时间和体力换来的高分,不值得大惊小怪。
这种论调,看似在解构神话,实则是在消解努力本身的价值。
更令人不安的,是另一波声音,矛头直指文科本身。
“学文科有什么用?”“出来还不是找不到工作?”“跟理科比,对社会的贡献太小了。”
更有甚者轻描淡写:"700分以上才算惊艳,语文140分以上大有人在。"
这些话语背后,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社会浮躁:我们疯狂崇拜那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物质产出,却对那些塑造灵魂、构建思想的人文价值,报以轻蔑甚至敌意。
仿佛一个人的价值,只能用薪资和“实用性”来衡量。
四、文科无用?这是我听过最偷懒的结论
文科真的“无用”吗?
恰恰相反,语文所代表的语言能力,是我们认知世界最底层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你或许会说,我是学物理的,我是写代码的,语文好坏无所谓。
可现实是,多少理科生面对一道复杂的应用题,不是卡在公式上,而是卡在“没读懂题意”上?
审题,本质上就是高强度的阅读理解,你的语言能力,决定了你接收信息、分析问题的起点。
再把视野放大一点,看看我们正在跑步进入的AI时代。
很多人觉得,AI都能写诗作画了,人类的语言文字优势正在被取代,这完全是本末倒置。
我们如何与AI互动?靠的是语言,你下达的指令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rompt,是精确还是模糊,是富有逻辑还是混乱不堪,直接决定了AI生成结果的优劣。
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,能把AI调教成得力助手,一个语言能力匮乏的人,只能把AI当成一个高级点的搜索引擎。
当机器开始模仿人类思考和表达时,我们真正的优势,不再是重复性的记忆和写作,而是批判性思维、审美判断、以及共情和洞察人心的能力。
而这些,恰恰是优质的文科教育,最想赋予我们的东西。
五、她垒起来的,是一座叫“理解”的堡垒
樊子涵的那20万字笔记,真正垒起来的,不只是一张140分的高考成绩单。
它是一座堡垒,一座帮她抵御信息洪流、辨别真伪、清晰思考、精准表达的堡垒。
它让她拥有了理解复杂世界,并与之有效沟通的能力。
这份能力,比分数更持久,比排名更珍贵。
毕业礼炮鸣响的瞬间,试卷上的分数会随学位帽抛向空中的弧线渐渐斑驳,省榜前十的烫金数字终将被下一届考生的名字覆盖。
但那些藏在文字褶皱里的真章,拆解文本肌理的逻辑思维,洞悉人性幽微的共情力,早已如肌肉记忆般刻进神经。
当她跨越人生每个分岔口时,这些力量会自动激活,支撑着她在任何选择的赛道上,都能凭语感踩准命运的节奏。
这,或许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内核。
发布于:广东省炒股10倍杠杆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